中国剩余定理(CRT)不能解决模数不互质情况的模线性同余方程组。这是中国剩余定理的原理所决定的。来看中国剩余定理的形式:
\text{ans} \equiv \sum_{i} r_i \cdot M_i \cdot \text{inv}(M_i, m_i) \pmod M
其中的 \text{inv}(M_i, m_i) 在 M_i, m_i 不互质的情况下,根本不存在。而只要有任意两个模数不互质,就会产生 M_i, m_i 不互质的情况,从而破坏掉整个解。
如果bug比较小,我们能否进行修复?很遗憾,这条路是没有希望的。CRT不能解决模不互质方程组的本质困难在于:CRT最核心的思想是构造一组 R_i ,使得
\begin{cases}R_i \% m_i=1 \\ R_i \% m_k = 0 ~ (i \neq k)\end{cases}
R_i的性质是如此美好,我们只需要把 r_1R_1+r_2R_2+\cdots +r_nR_n 作为答案输出就行了。很显然,这个和式模 m_1 余 r_1, 模 m_2 余 r_2……总之完美地满足了我们的需求。但也就是这个 R_i 需要用到逆元,使得CRT无法应对模不互质的情况。这个缺陷是在于CRT的核心思想,给它动小手术是没有用的。我们想找到解模不互质方程组的办法,就必须完全跳出CRT的窠臼。
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?方程组是由很多个模线性同余方程构成的。假设我们能把两个模线性同余方程组,等价地合并成一个方程,问题就迎刃而解了——只需要不停地合并这些方程,只到只剩下一个。
理想是美好的,道路是曲折的。首先,未必两个方程可以合并成一个方程(我们可能找不到快速的实现方式)。此外,即使可以把两个方程合并成一个,这个变换也未必是等价变换(可能新方程的解未必是原方程的解,也可能原方程的解被新方程漏掉了)。我们要做的事情是:给出将两个方程合并成一个方程的方法,然后证明这个变换的等价性。
数学基础
作为我们接下来讨论的基础,我想先展示几个例子。它们的规模都很小,完全可以手工验证。
\begin{cases}x \equiv 2 \pmod 4 \\ x \equiv 4 \pmod 6\end{cases} \quad \Rightarrow \quad x\equiv 10 \pmod {12}
\begin{cases}x \equiv 4 \pmod 6 \\ x \equiv 3 \pmod 5\end{cases} \quad \Rightarrow \quad x\equiv 28 \pmod {30}
\begin{cases}x \equiv 2 \pmod 4 \\ x \equiv 3 \pmod 6\end{cases} \quad \Rightarrow \quad \varnothing
可以粗略地总结出几个规律:
- 新方程与原方程具有同样的形式。
- 新方程的模数,是之前两个模数的lcm.
- 可能存在无解的情况
这几条性质是整个算法的基石,我们会在后文详细讨论。这里先一步步摸出 “合并” 的算法。形式化地,考虑这样一组模线性同余方程:
\begin{cases}a \equiv r_1 \pmod {m_1} \\ a \equiv r_2 \pmod {m_2}\end{cases}
这个方程组等价于:
a = k_1m_1 + r_1 = k_2m_2 + r_2
移一下项,立刻有
k_1m_1 - k_2m_2 = r_2 - r_1
左边的m_1, m_2,右边的 r_2-r_1是已知量。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不定方程。解不定方程这个任务,我们是熟悉的:可以通过裴蜀定理判断有没有解,可以用扩展欧几里得算法(exgcd)给出 (k_1, k_2) 的整个解系。于是算法有了第一步:
- 如果 \gcd(m_1, m_2) | (r_2-r_1),则判断方程有解
- 否则,报告无解
接下来考虑如何求出一组 k_1, k_2. 约定几个记号:记 d = \gcd(m_1, m_2), ~p_1=\frac{m_1}{d}, ~ p_2=\frac{m_2}{d}. 显然 p_1, p_2 是互质的。 那么把 m_1 用 p_1 d来代替,m_2 用 p_2 d来代替,可以把上面的式子写成:
k_1 p_1 - k_2p_2 = \frac{r_2 - r_1}{d}
右边那一串东西是整数,因为当且仅当 d | (r_2-r_1) 才会有解。左边满足了 \gcd(p_1, p_2) 互质,因此求出整个解系是很容易的。现在假设我们拿exgcd求出了下面这个方程的解 (\lambda_1, \lambda_2):
\lambda_1p_1 + \lambda_2p_2 = 1
这是一个非常标准的exgcd. 求出来了 \lambda_1, \lambda_2 之后,可以直接拼出 k_1, k_2:
\begin{cases}k_1 = \frac{r_2-r_1}{d}\lambda_1 \\ k_2 = - \frac{r_2-r_1}{d}\lambda 2\end{cases}
于是
x=r_1+k_1m_1 = r_1 + \frac{r_2-r_1}{d}\lambda_1m_1
至此,我们成功地构造出了一个 x,满足 \begin{cases}x \equiv r_1 \pmod {m_1} \\ x \equiv r_2 \pmod {m_2}\end{cases}. 但是整个解系如何给出呢?我们有
【定理】 若有特解 x^*, 那么 \begin{cases}x \equiv r_1 \pmod {m_1} \\ x \equiv r_2 \pmod {m_2}\end{cases} 的通解是:x ^ * + k\cdot \text{lcm}(m_1, m_2),亦即
x \equiv x^* \pmod {\text{lcm}(m_1, m_2)}
从线性代数的角度讲,这个通解的构造方式是十分平凡的。对 \text{lcm}(m_1, m_2) 取模的结果,将整个整数集划分成了 \text{lcm}(m_1, m_2) 个等价类,哪个等价类里面有特解,那整个等价类肯定全都是解。一人得道,鸡犬升天。接下来唯一需要说明的事情就是:为什么任意一个完全剩余系里面,只会有一个解?这个问题等价于:为什么 0, 1,2,\cdots ,\text{lcm}(m_1, m_2) 里面,只有一个解?
证明解的唯一性,常常采用这样一种手段:假设 x, y 都是原问题的解,然后经过一系列推理,得到 x=y,于是解的唯一性就不言而喻了。我们也采用这种手段来解决唯一性问题。设上述集合里面有 0\leq x, y \leq \text{lcm}(m_1, m_2) 满足
\begin{cases}x\equiv a_1 \pmod {m_1} \\ x\equiv a_2 \pmod {m_2}\end{cases} ~ , ~ \begin{cases}y\equiv a_1 \pmod {m_1} \\ y\equiv a_2 \pmod {m_2}\end{cases}
不妨设 x\geq y. 那立刻就可以发现
\begin{cases}(x-y) \bmod m_1 = 0 \\ (x-y) \bmod m_2 = 0\end{cases} \quad \Rightarrow \quad\text{lcm}(m_1, m_2) ~ | ~ (x-y)
x, y 都是小于 \text{lcm}(m_1, m_2) 的数,它们的差也必然要小于 \text{lcm}(m_1, m_2). 但 (x-y) 又要被 \text{lcm}(m_1, m_2) 整除,那怎么办?只有 x-y=0,也就是 x=y. 到此为止,我们证明了:一个完全剩余系中,有且仅有一个解。以上就是整个 exCRT 算法的全部数学基础。
算法流程及实现
- 读入所有方程组。
- 弹出两个方程,先判断有没有解。
- 无解:报告异常
- 有解:合并成同一个方程,然后压进方程组
- 执行上述步骤(2), 直到只剩下一个方程。这个方程就是解系。
本题代码如下:
from functools import reduce
def gcd(a, b):
if b==0: return a
return gcd(b, a%b)
def lcm(a, b):
return a * b // gcd(a,b)
def exgcd(a, b):
if b==0: return 1, 0
x, y = exgcd(b, a%b)
return y, x - a//b*y
def uni(P, Q):
r1, m1 = P
r2, m2 = Q
d = gcd(m1, m2)
assert (r2-r1) % d == 0
l1, l2 = exgcd(m1//d, m2//d)
return (r1 + (r2-r1)//d*l1*m1) % lcm(m1, m2), lcm(m1, m2)
def CRT(eq):
return reduce(uni, eq)
if __name__ == "__main__":
n = int(input())
eq = [list(map(int, input().strip().split()))[::-1] for x in range(n)]
print(CRT(eq)[0])